新疆策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科学防沙治沙 筑牢美丽绿色屏障
作者: 策勒站 更新时间: 2023-10-25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为宗旨,多措并举推进荒漠化治理,在四十年防沙治沙中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筑牢了美丽策勒绿色屏障。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策勒县的绿色版图在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科研成果推广下不断扩大,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缩减。自1983年建站以来,经过几代中国科学院策勒站科研人员长期坚守和拼搏奋斗、在保护绿洲生态安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发和实践中,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四十年前的策勒县,曾经是“一年风沙,从春刮到秋,沙漠兵临县城只有1.5公里”,历史上曾因沙漠逼近,县城搬迁过三次,这是当时策勒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策勒县平原区乡镇村林木覆盖率很少。80%以上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几十年前的策勒县遍地流沙,沙地蔓延最严重的时候,农牧民的家门都被黄沙封住,出入道路更是被掩埋。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建站以来,全面引导策勒县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沙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状况为目标,用乔、灌、木、林草网带建设为防沙治沙重点,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和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大力实施沙地综合治理。从而实现了当前策勒县沙地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在开展的防风治沙艰苦阻击战中,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以“防风、阻沙、控尘”为治理目标,聚焦“风、沙、尘”的源区和路径区,在重点风沙口、流沙入侵地、绿洲防护缺口等重点区域,部署实施重点项目,层层设防、步步为营,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灌草植被多屏交织、防治全链条阻击的主体框架,打赢了策勒县—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打造出了最前沿干旱区荒漠化防治示范县城防风治沙样板。历经40年奋战,一代代策勒沙漠研究站治沙人初心铸恒心,把大漠变成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谈沙色变到“点沙成金”,从“沙漠”到“鱼米之乡”的嬗变。



“我们现在位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治沙站,这里是沙拐枣种植基地,这是七八十年代第一批种植的,这里是位于沙漠的口子。这个沙拐枣种在这里的优势,就在于它的种子比较易传播,它是随风而动,遇水则发。只要一有风,它就可以传播到其他的地方。种植面积不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它就自然而然扩大了。它就是一遇到很少很细微的水分,它就可以生长起来。所以它对防风固沙一个作用就更加明显了。也就比其他的防风固沙更有优势,这里头还有一些柽柳,柽柳这种植物对于这个耐盐性,其实比沙拐枣是更好一些。它也是一种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也具有一个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研究生齐艳莹说。

       从沙进人退到“点沙成金”,如今的策勒县,全县林地总面积达到了102.23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45.42万亩,以红枣、核桃、杏、石榴等经济林种植面积43.37万亩,防护林面积13.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16%,实现了全县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三增长,建成了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经济林果面积达到42.58 万亩,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来源。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展望未来,策勒县将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引领下,进一步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和增值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样本。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绿富同兴,多年的探索与奋进,策勒县沙地治理的量变累积为质变,沙地“破茧成蝶”至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减少”,绿色已成为 策勒县沙地的一种信仰。打造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绿色充盈整个策勒平原大地。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围绕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先后研发出流动沙丘治理技术。柽柳大面积恢复技术,肉苁蓉接种技术,新垦沙荒地棉花双层双株高产栽培技术等科技成果五十余项。其中获得联合国规划署,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业绩奖两项。获得国家奖三项,获得省部级奖十余项,曾多次获得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在防沙治沙、荒漠植被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等方面,策勒站首创了乔灌草结合,网片带配置的综合治沙模式。建立了粮、棉、果、桑、草、立体农业体系。恢复了绿洲外围自然植被25万亩。收复和开垦土地3万亩,至流沙前沿后退8公里,解除了流沙对县城的威胁。在荒漠化防治,区域生态产业协调发展方面,破解了众多难题。对区域荒漠化地区促进生态建设,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了榜样。”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cld@cern.ac.cn TEL:0991-7885391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