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曾有一座被风沙追赶的小城——策勒。历史上,因沙漠不断侵袭,策勒曾经历三次整体搬迁。1983年,流沙已逼近至县城仅1.5公里,最后一个村庄濒临湮没,县城面临着第四次搬迁的抉择,策勒人民发出“救救策勒县城”的诉求。
正是在这样危急的关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成立了。四十多年来,研究站扎根于此、默默耕耘,进行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与特色产业培育。如今,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不再是漫天黄沙,而是郁郁葱葱的梭梭林、摇曳生姿的红柳,沙丘之间的村庄炊烟袅袅。这一切,不仅是科技成果助力边疆生态安全与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以青春和智慧写就的绿色奇迹。
初心坚守:从“孤岛”站台到国际科研堡垒
1997年7月,31岁的曾凡江从乌鲁木齐出发,乘坐汽车颠簸千里,终于抵达策勒沙漠研究站。作为站上第一位研究生,他面对的不仅是科研的挑战,更是极端环境的考验。
他依然清晰记得初到的场景:公寓门窗陈旧,缝隙大得能塞进拇指。沙尘暴一来,被褥顷刻染成“戈壁黄”,清晨抖落被角,能撒下一捧细沙。
“那时站里唯一的水源是一口深井,电力时断时续,三天两头停水。”曾凡江回忆,大家只好赶着毛驴车、拖着塑料桶,往返三公里去附近村庄打水。
最令他难忘的是1998年夏夜,站里唯一的吉普车陷进沙地,一行人只能徒步求援。当地维吾尔族群众开着拖拉机赶来,还塞给他们几个馕:“科学家娃娃,吃饱才有力气干活!”淳朴的话语,成为他们坚守大漠的温暖动力。这一守,就是二十八年。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筛选固沙植物时,团队从一百多种荒漠植物中选出沙拐枣、骆驼刺、柽柳等多年生物种,但试种过程困难重重。一场春风过后,不少新栽植株被流沙掩埋。当地村民一边拿着铁锨清沙,一边无奈摇头。
“看到老百姓因风沙侵袭一次次搬迁,庄稼被吞噬时那无奈的眼神,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沙治住,让他们安稳生活。”曾凡江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代科研人的共同信念。
曾经的沙漠变绿洲 (张尚坤 摄)
凭着这样的决心,研究站科研团队带领群众不断摸索、完善防风治沙技术。二十八年过去,这里的面貌已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昔日的研究站“孤岛”,如今已成为国际荒漠化防治研究的重要平台;而曾凡江,也从青涩学子成长为我国防沙治沙领域的一名骨干成员。
科研突破:从生态守护到产业惠民
建站以来,策勒沙漠研究站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沙漠治理与生态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在生态综合治理方面,研究站针对塔里木盆地沙漠南缘特殊的风沙环境条件,采取流沙治理与大面积自然植被恢复相结合的手段,使流沙前沿后退2公里至5公里,有效保护了38个自然村的农业生产,解除沙漠对县城的直接威胁。该成果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同时研究站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区典型的山—盆结构特点及其典型的环境问题,构建了“山区-灌区-沙区”生态综合整治技术模式。该模式整合了47项关键技术,涵盖退化草地修复、盐渍化土壤改良、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荒漠河岸植被恢复等四大技术体系。
在农业技术方面,研究站实现多项突破。一方面,攻克了肉苁蓉接种技术,形成了管花肉苁蓉与荒漠肉苁蓉的高效种植体系,发明辅助授粉方法,研发从采种到加工的全套技术,为大面积推广与高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创造棉花高密度种植模式,将原来以增铃为主的技术路线改为增株、增铃、增产并行,在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创皮棉亩产世界纪录。该成果入选“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至今在全疆推广3000万亩,亩产提高50%以上。
学术研究方面,四十多年来,研究站共发表论文807篇,其中SCI收录309篇,出版专著18部;获国家授权专利42项,软件登记70项。除了联合国奖项,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众多荣誉。
策勒沙漠研究站骆驼刺的标本
如今的研究站,已成为国际荒漠化研究的重要枢纽,参与中国-欧盟科技合作、中-日沙尘暴科技合作、阿斯塔纳生态屏障优化工程、非洲绿色长城建设项目等多个国际项目。
2024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最后285公里在于田县完成锁边“合龙”,实现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闭合,更是为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
薪火传承:从青春奉献到绿梦延续
“我们现在更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为企业、为村民、为区域服务。”曾凡江介绍,目前正在试验骆驼刺,它不仅能防风固沙,还是优质饲料,可推动骆驼集中养殖。其枯枝落叶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沙漠贫瘠土质,还可用于维吾尔医药。
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年轻面孔正陆续加入研究站。在曾凡江等前辈科学家的传帮带下,科学的火炬正传向新一代。
曾凡江带领学生在研究荒漠植被 (策勒沙漠研究站供图)
“2016年完成学业后我回到山东,现在带学生回到新疆,继续研究柽柳、骆驼刺,并计划将技术用于山东的盐碱地、滩涂地和矿山修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刘波说。
“在这里,从老师、师兄师姐身上学到的是坚持、严谨,还有团结和乐观。”石河子大学研二学生储伟介绍,他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农林复合系统下的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在棉花高产的同时,如何优化水肥、降低排放。
曾凡江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防护林,目光里有不舍,更有期待。从青年到年近花甲,他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这片土地,无怨无悔。如今,他正带领年轻人攻关防护林老化问题,继续完善荒漠治理的“中国方案”。
四十多年风沙兼程,策勒沙漠研究站的科研工作者用青春与智慧,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书写下感人至深的绿色诗篇。他们不仅创造了生态奇迹,更走出一条科技治沙、生态惠民的宽广道路,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这片曾经黄沙笼罩的土地上,科技让希望生根,让梦想结果。中国治沙人的故事,正如大漠中的胡杨,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记者马晓杉)